中文版  日本语   ENGLISH

机器人产业园遍地,是盲从还是择善而从

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提出使机器人行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之一,“机器换人”的口号也被传送至大街小巷。2016年3月,于韩国上演的著名围棋棋手与阿尔法狗(网友对谷歌AlphaGo人工智能的昵称)之间的人机大战比分为1:4。这一事件更是将人工智能的高能与玄妙展示了出来。

在这样的全球浪潮当中,中国又一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。据统计,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.5万台左右,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达5.6万台,占总销量的24.8%,同比增长54%。截至2014年底,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有近40家,相当于平均每个省份至少有一家。而据了解,多数产业园2015-2020年的产值规划已经达到百亿元。事实上,2014年度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产值在200亿元左右。如此看来,未来机器人行业的产值过剩似乎已成定局。

2014年,全国共有70多家上市公司投入到机器人或相关智能自动化领域中,机器人相关的企业数从200多家上升到500多家。2016年初,机器人企业数已达到800多家。大家都想在这一高技术高利润的行业中分一杯羹,但是由于争相效仿,整个行业或许会走上高端行业低端化的道路。

首先,产业园的建造需要科学地考查审核周边环境,如是否有行业支撑、上下游企业是否配套等。其次,机器人产业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,产业在萌芽阶段的过热化容易导致泡沫化,不利于长期的扎实的发展,进而影响上下游市场对于该领域的接受度和信任度。

根据工信部发布的《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国家在机器人行业方面的短期目标是“培育3-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,8-10个配套产业集群”。机器人行业技术密集度高、人才密集度高、资本密集度高,需要强大的研发创新,高端的人才集聚,大量的资金支持。但目前国内企业多处在‘三低’甚至‘三无’状态。

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近80%的份额为国外公司所占,且诸如减速器、控制器、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相关的技术也在外国人手中。要使国产品牌在市场上站住脚,需循序渐进、步步为营,以技术为主攻、人才培养为接应、再创新为补给。可以说,目前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需要的是能踏实做技术、谨慎培育人才的企业。

 

本文章根据网上信息编辑整理,其观点仅代表个人